欢迎访问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索引号: 11341800003280212E/202507-00025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
名称: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44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5-07-25
废止日期: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4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25 16:48 来源: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翟云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妥善解决劳资纠纷 优化我市法治营商环境的建议》收悉。提案精准指出了劳资纠纷化解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作用,提出的四项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人民法院、市工商联等部门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源头预防,法治宣教走深走实。

深化“法治护航”行动。依托法治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江淮普法行”“法院开放日”“巡回仲裁庭进园区”等活动,聚焦劳资双方法治素养提升,构建“三位一体”普法体系,提供“三送一检”(送法律、送政策、送案例、劳动用工法律体检)入企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法治讲座、专题座谈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2024年以来,组织法官、仲裁员等普法志愿者为中小企业开展“法治体检”70余次,重点讲解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合法权益维护等法律知识。严格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推动涉欠资欠薪、劳动就业等领域全量掌握、依法处置,实现群众的诉求有人办、依法办,将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打造调解服务品牌。创新开展“青年仲裁员志愿服务企业”活动,组织仲裁员、调解员结对小微企业,“点对点”指导规范用工合同、完善规章制度,打造“池企仲意 青春志愿”服务品牌,2024年服务企业超300家,源头化解风险隐患156项。加强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提升“12348”热线涉企服务专线质量,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楼宇、进园区,组建法律服务团队,帮助企业完善规章制度,排查劳动用工风险,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管理,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通过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活动、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劳动者法律需求,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开通涉企劳资纠纷绿色通道,对群体性欠薪案件实行“立案、保全、审理、执行”四优先,坚持“能调尽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劳动监察部门将普法融入日常巡查,督促企业依法履行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保缴纳等义务。司法部门创新推出“涉企法律服务券”机制,分两批次向全市中小企业发放服务券1000张(每张可享服务5次),内容涵盖法律咨询、简易合同审查、法治培训等,有效破解中小企业“找律师难、用律师贵”问题,打造“找得着、用得起、信得过”的法律服务生态。

(二)突出工会赋能,桥梁纽带作用彰显。

推进工会组织全覆盖。重点推动新业态、小微企业建会,在全市县级以上总工会、园区工会实现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全覆盖,建立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1130家。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办法》和《安徽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学习,培训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623人,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430份。推动“一函两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制度在企业落地,探索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一体化维权模式,形成工作合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联动调解模式。市总工会与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分别签订《关于建立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拓展职工维权路径,打造工会普法、咨询、调解、仲裁等“一站式”维权服务平台,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立工会调解站21个,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市总工会“职工维权服务站”1个。
构建权益保障闭环。推广“工会法律援助-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开展“尊法守法 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法治护航行动、女职工普法宣传月、“送法律进企业”活动,积极宣传保障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安徽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开展普法宣讲10余场,惠及劳动者1000余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风险防线前移筑牢。

建立预警机制。创新建立“1+4+N”预防体系(1个市级指挥中心、4级调解网络、N个监测点位),在全市6个重点工业园区设立“劳动纠纷观察哨”,将劳资纠纷排查纳入基层网格治理,通过“人社+司法+乡镇”联动走访,动态监测欠薪、社保、工伤等风险点,2024年预警处置矛盾隐患问题120余件次。

提供法律援助。全方位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化解等线下服务,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市司法局在全市设立6个法律援助中心,5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68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市人民法院提供“点单式”普法、“法治体检”,设立涉企纠纷绿色通道,高效调解案件。市检察院组织庭审旁听,推行“一企一策”普法,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问题。

发挥“刚柔”合力。推动仲裁“柔性调解”与监察“刚性执法”优势互补,全市设立6个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立“仲裁+监察”联合办案机制。将“仲裁+信访”服务延伸至工业园区一线,推动“争议不出园区,矛盾就地化解”,2024年以来,与园区信访、执法等部门联合调处劳动争议15起。

(四)创新多元解纷,调裁诉衔接高效畅通。

搭建市级调解中枢平台。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指导,市人社局牵头具体实施,联合法院、司法局、总工会、工商联等8部门成立池州市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并签署《池州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共建协议书》,制定《调裁诉对接工作规范》,聘任兼职仲裁员、调解员43名,设立“劳动维权一站式窗口”。发挥共建部门在规范用工管理、维护职工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加强裁审衔接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共同参与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调处,共同研判劳动关系领域重大风险,共同破解劳动关系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助力构建全市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环境。

深化“调裁审”三阶融合。推行“工会调解-仲裁前置-司法确认”模式,构建“三级联动”调解网络,在全市56个乡镇、6个工业园区、12家行业商会及1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选聘专、兼职调解员1500余名。完善调解组织与仲裁院、人民法院“调裁审”衔接机制,市人社局、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联合设立劳动法律援助咨询站,提升调解仲裁法援工作合力,遴选14名女性仲裁员、书记员、法官、律师等组建7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依法为“三期”女职工等特殊群体提供仲裁服务110余人次,全流程跟踪案件12件。

延伸服务至基层末梢。全域推动市、县、乡三级矛盾联合调解中心建设,并设立流动仲裁庭和“调解驿站”,推动“矛盾化解在园区、服务下沉到一线”,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瞄准园区行业商(协)会调解平台的地缘优势,依据行业特点,及时介入调处劳动争议案件,全力促成和解,赢得了涉案企业和劳动者的普遍赞誉,有力彰显了行业商(协)会基层调解组织在源头预防、前端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以来,调处劳动争议案件100余件,涉及金额220余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植法治根基,拓展“润企安薪”新维度。

实施“劳动关系健康体检计划”,组建“劳动法律帮帮团”,推行“入职法治第一课”,搭建劳动争议协商平台,汇聚劳动仲裁、人民调解、资深法官、专职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普惠性法律宣传,特别是为“小微难新”等起步类企业定制普法套餐,免费提供咨询、调解等法律服务,指导企业化解劳动用工、合同履行、休息休假等劳动纠纷。

(二)激发组织活力,构建“工会护航”新格局。

深化“一函两书”行动,联合司法部门建立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库,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立足职责定位,加强“三方四家”协商机制、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强化联动合力,打造“源头治理”新标杆。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2025年市委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纳入2025年度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推进县级综治中心形成以党委政法委书记为主任,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负责同志为副主任,其他有关单位为成员的综治中心组织架构。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力量,推进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选派工作人员常驻县级综治中心,合力化解涉欠资欠薪、劳动就业领域矛盾纠纷。

(四)优化调处生态,构建“多元共治”新体系。

深化裁审衔接,建立法院-仲裁委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经济补偿、工伤赔偿、加班费计算等裁判标准。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平台”,整合社保缴纳、欠薪投诉、诉讼案件等数据,实现风险智能预警。推动县级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实体化运行,扩容兼职仲裁员队伍。开展“小微企业劳动关系提升计划”,编制《劳动用工合规指南》,推行“百名人社服务管家”结对帮扶,对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跨部门、跨机构、跨类别提速办理,形成工作闭环,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委员的建议精准切中当前劳资治理关键环节,为我市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我们将持续深化“预防走在排查前、调解走在仲裁前、服务走在诉求前”的工作理念,全力构建规范有序、互利共赢的和谐劳动关系,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池州样板”。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