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零工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公平、包容的就业新生态”的提案收悉,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当前零工经济概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零工经济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席卷而来,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模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零工经济以灵活、多样、便捷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选择。零工经济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为零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人们的工作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由、灵活的工作方式,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您在提案中提到当前零工经济发展面临四大问题: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②.争议纠纷频发,③.监管难度大,④.从业压力沉重,对此我们深表认同。当前,零工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就业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就业观念的转变:零工经济的兴起,让人们对就业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中,人们追求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机会。而在零工经济中,人们更加注重工作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我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将对未来的就业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用工模式的变革:零工经济也对企业的用工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传统的企业用工模式中,企业需要招聘大量的全职员工,承担高额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而在零工经济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零工劳动者,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用工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增加或减少零工劳动者的数量。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零工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零工劳动者通常没有固定的雇主,他们无法像传统全职员工那样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适应零工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零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我市零工市场建设有关情况
2024年2月,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皖人社秘〔2024〕38号),鼓励各市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在省厅统一部署下,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足全市零工市场现状,紧紧围绕“稳就业保民生”这一主线,着力打造“一云一主五驿站”的零工市场格局。
所谓“一云一主五驿站”,即全市统一规范开发建设1个线上共享零工市场;池州市主城区建成1个“有场地、有机制、有保障”的线下零工市场总站;市本级、四个县(区)共建成5个线下零工市场分站点。
“一云一主五驿站”的零工市场格局的构建,有利于纵深布局带动。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驿站就建设到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工作思路,能够满足零工供需对接实际规模的要求,在各自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辐射,“一站式”解决零散用工难和零工就业难题。有利于信息共享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整合,建立完善针对不同工种、不同企业需求的信息发布体系和用工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努力实现全市范围内零工市场构筑分布合理、招聘信息集中发布、供需信息互通,为灵活就业人员、零工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与用工单位搭建起就业供需平台。有利于跟踪服务互动。加大对零工和用人单位对按劳取酬、合理休息、安全保护、职业培训等劳动权益保障力度,为零工求职者提供“小而美”的招聘场所,组织“小而精”的招聘活动,开展“小而全”的劳动保障指导,以实际行动让灵活就业人员感知城市的温度。
2024年3月,池州市首家零工驿站暨民营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揭牌启动,市政府、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现场同步举办了“宜业在池州,相约平天湖”专场招聘会,吸引了54家用人单位和近600名求职者参加。
今年6月25日,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办,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承办的池州市零工大市场正式运营,“宜业回池·零工有活”首场零工专场招聘会同步开场。首场零工专场招聘会人气十足,现场吸引了餐饮服务、商超零售、物流配送、家政保洁、物业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的25家用人单位进场揽才,提供了包括服务员、收银员、销售员、配送员、保洁员等在内的6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有灵活就业需求的劳动者,特别是大龄劳动者、高校毕业生、陪读家长、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前来咨询应聘。现场特设“零工快速对接通道”,据初步统计,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人。为创新服务形式、拓展对接渠道,本次招聘会同步开展了“直播带岗”活动。精心组织太平鸟服饰、平安人寿、星火家政、川中渝夫餐饮等10家企业HR化身“带岗主播”,通过镜头详细介绍企业情况、岗位需求、工作内容及薪资待遇。主播们与线上求职者实时互动,即时解答疑问,让岗位信息更加生动直观、触屏可及。直播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吸引了大量未能亲临现场的求职者在线观看和参与,初步统计在线观看人次2.5万。
目前,全市按照“一云一主五驿站”的布局,已建成6个零工市场和驿站。建成以来,已累计发布零工岗位超5000个,帮助1000余人次实现灵活就业。
三、零工医疗保障相关情况
池州市医保部门积极探索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代表的零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待遇落实:
(一)积极落实政策,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渠道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及相关规定,未建立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包括: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且未与新业态平台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就业人员;自谋(自由)职业者;国家及我省规定的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等)均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参加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可凭有效身份证件,通过线上(皖事通、支付宝、“池州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或线下(各级医保服务窗口、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多种渠道便捷办理参保登记和缴费业务。
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不设置户籍限制,以上年度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8.5%的缴费比例执行,有效减轻缴费负担。参加居民医保按规定享受财政补助。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保缴费后,其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个人账户划拨(职工医保)、医保缴费年限累计等权益均与单位参保职工一致,确保其医疗保障权益的连续性和公平性。
(二)全面覆盖待遇,确保灵活就业人员应享尽享
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已充分考虑覆盖各类参保人群的医疗需求,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保后,同等享受包括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住院报销等在内的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医保待遇享受期内,还可享受生育医疗待遇和生育补助金待遇。
(三)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知晓度
为让医保政策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让好政策“看得懂、算得清、用得上”,我局持续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医保政策宣传覆盖面,线上精准推送,充分利用“池州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新媒体矩阵,发布通俗易懂的参保指南、待遇解读、常见问题解答。线下深入基层,组织开展医保政策宣讲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六进活动,开展“面对面”政策咨询和现场办理服务。在医保经办窗口、“15分钟医保服务圈”服务点等场所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医保政策宣传服务。
四、零工劳动保障几点思考
法律上并没有界定何为零工,甚至在生活用语中,零工的边界也是模糊的。生活中的零工可能是日结的,也可以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才结算工钱,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在法律上,打零工的性质,有些是民法上的劳务合同,有些是劳动法上的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有些是一般的劳动合同。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量持续增长,带动了服务业的新一轮活力。不过,这一“零工群体”也正在面临劳动关系模糊和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实际问题。2021年,人社部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不完全劳动关系”概念,在传统劳动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之间,建立一种兼具灵活性与保障性的“中间型”用工模式。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劳务派遣模式,而是涵盖了更多非正规劳动关系的形式。现实中,外卖骑手通常分为签约于第三方劳务公司的“专送”模式,或直接与平台以合作协议形式关联的“众包”模式。这样的差异导致劳动关系复杂,社保缴纳责任时常陷入模糊状态。我国现行劳动保障法律的适用,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由于平台企业用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的特殊性,平台企业与从业人员大多签订服务合作协议等民事协议,呈现出灵活、复杂的用工特点,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难界定为劳动关系。仲裁、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意见不统一。若简单将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认定为劳动关系,纳入现行劳动保障法律调整范围,将大幅增加平台企业责任,不利于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也不利于吸纳劳动者就业。对此,国家有关部门目前仍在积极开展调研,拟提出有别于传统劳动关系、适应平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基准,适时出台有关政策。我市也将积极响应国家最新政策,抓好落实。
零工经济特征决定了社保制度要“按需”设计。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非捆绑式”参保方案,允许零工按需选择医疗、工伤等单项保险,而非强制缴纳五险一金;对高流动群体适当放宽参保基数或缴费门槛,并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缴费和接续,减少重复缴纳或因频繁换工作、换城市而出现的“社保断档”现象。
五、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延伸服务链条,提供全面就业支持服务,从单纯工作信息撮合,逐步发展为求职信息发布、档案管理、合同提供、社保咨询、维权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推出符合零工特性的合同文本和格式,对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约定进行明确;根据从业者特性推出零工特色保险险种等,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零工市场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为灵活就业者打开创业就业上升空间。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