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索引号: 11341800003280212E/202507-00017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
名称: 关于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7号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5-07-07
废止日期:
关于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7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07 15:23 来源: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陈嘉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池州市人社局工作的关心支持,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人才振兴牵头职能,持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健全机制,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构建系统化乡村人才发展机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综合施策,为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举措》《2024年池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要点》《2025年池州市实施乡村人才促进行动年度工作方案》等文件,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头雁”引领。纵深推进“头雁”工程,2024年从乡镇事业编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等“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2名。组织226名优秀书记赴长三角跟班学习,提升村书记引领发展和强村富民能力。遴选140名专家律师为基层乡镇治理提供法务指导。三是强化平台赋能。稳步推进小河镇、香隅镇、新河镇乡级人才驿站的省级试点建设工作。高标准打造34个乡村振兴创业园,已吸引农业产业企业297家,实现营收17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就业9400余万人,促进140个村集体经济增收。创建市级电商示范镇20个、示范网点51个,年销售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突破45亿元。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综合营业收入53.24亿元。

二、多元引才,汇聚外部人才活水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平台引才。建成安徽省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研究院。推动市农科院、天方茶业、义华农牧等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院校深度合作,引进生态学、茶学、畜牧养殖等领域博士后4人,开展九华黄精道地性研究、夏秋茶开发利用研究、皖南黄兔绿色投入品筛选等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开展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课题7个,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1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繁育农作物新品种4个。二是产业兴才。聚焦稻米、绿茶、焦枣、黄精等特色农产品,对接河北农大、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专家“季度驻点+远程指导”的服务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举办省级专家服务池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开展再生稻绿色种植和九华黄精生态种植技术指导。组建25个乡镇级科技特派团,组织60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青春注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招聘20名大学生村医并全部落实编制保障。招募29名高校毕业生赴乡镇基层开展“三支一扶”计划,从事支农、支医、支教和乡村振兴等工作。招募1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10个乡镇开展基层服务。促成19所高校40个团队与25个乡镇49个村成功对接,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全面聚才,培育乡村振兴新力量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一是乡情聚才。以乡情为纽带设立“农民工服务站”,在杭州、台州、深圳、西安等池商集中城市设立站点,打好“亲情牌”。常态化联络池州籍专家、企业家、乡贤能人三类群体,通过组织“家乡行”、召开恳谈会等方式推介家乡发展、宣传支持政策。支持农民工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动力,2024年开展创业培训9507人次,为1199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亿元。二是靶向育才。全面推进乡村技能人才评价,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紧扣乡村建设,针对性开展危房改造、农房设计等工匠培训,推行“培训-考核-颁证-推荐”闭环模式,促进学用结合。2024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8607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950人。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5128名乡村教师参加“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为111名基层卫生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养民宿运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专业技能人才2000余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127人。三是标杆激励。分层级开展人才评选活动,树立可学可做的行业标杆。2024年以来,2人获得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23人荣获省级“乡村工匠”称号,6人荣获省级“农村女性产业带头人”称号,15人荣获省级“乡村振兴人才”称号。表彰“人才兴市”农业农村领域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5人,认定市级“乡村工匠”338人,126人获评市级“乡村振兴人才”称号。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将重点围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人才促进行动,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外部人才的引进。一是培育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二是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市级地域特色劳务品牌。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创业。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人才能力培养。加强乡村教师、医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推动规划师等专业人才下乡服务,加强乡村治理和社会工作人才储备,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培养涉农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五是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乡村人才激励力度,加强乡村人才工作宣传,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