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为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贡献了人社力量。
一、立足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一)深学细悟,提升履职尽责的准度。2021年,市人社局通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每周一工作例会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各项会议及文件精神,充分把握各项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提高贯彻落实的准度;召开季度分析会、半年总结会,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判,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拧紧“发条”,提速加码,推动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到位。
(二)狠抓落实,提升履职尽责的力度。一是就业创业取得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稳就业摆在更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就业创业人数取得新突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23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8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2%,控制在4.5%以内。二是城乡居保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扎实推进。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48.7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53%,发放养老金总额42856.32万元,养老金发放率100%。社会保障底线兜的更牢,全年为5239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1047.86万元、15059名低保户、特困对象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301.18万元。三是技能培训取得新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盯八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126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4.2%,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3325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6202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1%、129.2%。新增技能人才1700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26.7%,其中高技能人才6734人,完成率为149.6%。四是农民工工资保障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844件,结案831件,结案率98%,调解成功率72%,追索各项补偿金额3682万元;协调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715件涉及2299人,办结率达97%,帮助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2355万元。在2020年全省农民工治欠保支考核中,我市获得A级等次,实现该项目“四连冠”(2017-2020年),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五是“一卡通”应用取得新业绩。以“全国试点、安徽先例”的良好开局之势,扎实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工作,成功举办安徽省居民服务“一卡通”暨池州市第三代社会保障卡首发仪式,并率先在全省完成第三代社保卡年度发行任务。截至目前突破27万张。实现医院、校园、公共交通、图书馆、景区景点、商超等用卡场所快速身份认证和小额支付功能,在政务服务、待遇补贴、便民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140项场景应用,其中惠民惠农补贴社保卡替换率达%,累计发放资金5.79亿元。
二、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就业“稳定器”筑得更牢。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在突出的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截止12月底,全市新增就业1523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8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2%、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一是政策精准滴灌,企业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做到上级有部署,人社抓落实。全年通过采取“免申即享”方式,为全市4280户中小微企业发放稳岗补贴922万元,为1411名春节留池务工人员发放“留池工作红包”141.1万元;延长阶段性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至2022年4月30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发展活力,促进充分就业。二是岗位挖潜扩容,供求匹配缓解。进一步提升市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服务效能,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固定举办“周三就业招聘”和“周六人才对接”2大主题招聘会;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人群,举办春、冬季大型招聘会;聚焦园区“用工难”问题,出台《池州市服务园区企业招工用工实施意见(试行)》,积极筹建驻外农民工服务站西安站,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有效实现有就业意愿劳动者“不挑不拣一周就业”。全年全市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519场,参加企业512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85692个;累计新转移就业农民工15429人,新返乡创业农民工735人,新创办经济实体687个。三是帮扶多侧协同,着力动态清零。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开发青年见习岗位1461个、组织714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招募“三支一扶”人员49人,基层特岗补录98人。实施就业扶持民生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2659个,安置64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优势促进就业创业,为576名个人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69万元,带动就业1677人。持续做好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置工作,夯实就业率、参保率“双百目标”。
(二)社保“安全网”织得更密。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惠民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一是社保扩面征缴抓细。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31万人、11.06万人、14.19万人,城乡居保参保缴费达到48.77万人,完成率分别为104.8%、102.7%、101.6%和105.53%。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分别征收145014万元、4141万元、6224万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1.46%、117.64%、133.85%。二是社保待遇发放抓紧。及时准确高效做好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发放工作。全年发放52288名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4.44亿元、1.7万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待遇9.11亿元;为5.03万城镇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待遇,调资总额629.8万元,月均增资120.63元。认真细致、扎实严谨做好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及待遇发放。全市完成工伤认定1320人,劳动能力鉴定1007人,发放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护理费等工伤待遇7100万元。三是社保基金监管抓实。常态化开展全市社保基金管理第三方绩效评估,扎实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排查及专项整治,创新建立社保基金信用评价制度,出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责任分担办法》,健全完善工伤认定联审机制、工伤保险责任分担机制、工伤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协作等机制,强化基金监管、堵塞风险漏洞,压实各方责任、分担基金压力。同时,注重基金投资运营,促进保值增值,提升基金支撑能力,2021年,社保基金滚存结余27亿元。
(三)人才“强磁场”集聚更强。紧盯八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全力做好人才引培和人事管理服务,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一是内培外引。关注首位产业发展急需,厘清我市产业链条与产业发展层次、瓶颈,加强对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深入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264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00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734人。新增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引进7名博士后进站。成功举办2021年度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二是产教融合。着力打造校企合作共赢模式,实现产业提升与人才提升一体推进。全年新增认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新增认定省级技能名师12人。推动池州通威饲料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组建“通威班”;青阳县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安徽工业大学青阳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共建“国家电投池州综合能源技术研究院”等,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三是政策激励。发布《2021年池州市市本级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对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人才采取校园招聘、直接面试考核等方式招聘,对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40周岁以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采取直接考察等方式引进。全年引进和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22人。认真做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让基层人才有干劲、有奔头、有盼头,拥有获得感、成就感,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加大对石台县、东至县艰苦边远地区公开招聘政策倾斜力度,专项招聘本地户籍人员。同时,平稳有序完成国家及省、市各项考试任务,服务考生3.7万人次。
(四)维权“保护伞”撑得更硬。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95%,集体合同覆盖率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44件,结案831件,结案率98%,调解成功率72%,追索各项补偿金额3682万元;协调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715件涉及2299人,办结率达97%,帮助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2355万元。一是活用信用评价“红黑榜”。开展企业诚信评价,突出正向激励,反向惩戒。今年以来,全市评定池州市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单位A级297家,推荐申报“2021年安徽省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单位”9家;向“信用中国”推送“黑名单”管理信息7条,向社会曝光6件重大劳动保障违法典型案件。二是高压态势“清整”用工市场。高频次、高强度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回头看、物业服务企业劳动用工专项检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执法行动,处理处罚企业22家,集中约谈相关用人单位14家,责令物业企业补发高温津贴15.37万元,为1966名一线劳动者“拿回”书面劳动(劳务)合同。同时,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领域摸排研判,检查用人单位702户(包含政府投资工程项目126个,国企项目2个),发现存在欠薪隐患企业45户,协调处理欠薪隐患47件,监察立案处理3件,移送公安处理1件。三是“智慧+”应用提档升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建设平台稳步推进,全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监控逐步辐射市域,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12月底,监管平台录入在建项目121个、务工人员35210人、工资发放52618.4万元、专户缴存57898.3万元,覆盖住建、水利、交通等行业。市局仲裁院标准化(二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行风“快便优”落得更实。坚持人民至上,认真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围绕人社服务高频事项,以“两扩”“两提”为抓手(扩面、扩容,提质、提标),大力推进“快办行动”扩面提质。截至12月底,全市已实现10个“一件事”打包办,20个高频事项提速办。其中,市局实现25个高频事项提速办及30个异地事项跨省办。聚焦“局长走流程”,通过换位体验,查找影响人社服务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切实解决一些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2项人社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更便捷。654个人社服务办事网点“一键导航”更贴心。二是“一卡通”成色更足。成功举办安徽省居民服务“一卡通”暨池州市第三代社会保障卡首发仪式,并率先在全省完成第三代社保卡年度发行任务。截至目前突破27万张。实现医院、校园、公共交通、图书馆、景区景点、商超等用卡场所快速身份认证和小额支付功能,在政务服务、待遇补贴、便民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140项场景应用,其中惠民补贴社保卡替换率达%,累计发放资金5.79亿元。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立足人社职能,全面梳理技能培训、创业帮扶、人才培养等企业高频咨询事项,整理现行涉企服务优惠政策6条,废止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一致、不衔接、不配套的规定、措施1条,开展政策法规进企业宣讲活动12场、发放宣传单页1.5万份。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全年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8个批次30家企业,切实构建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31元,增速10.8%,位居全省第11位。预计全年增速10.1%左右。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用工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依然严峻,“高精尖”技能人才“位等人”现象仍未有实质转变。
四、下一年度工作总体安排情况
(一)坚持就业优先,把稳发展基本盘。一要落实落细就业政策。深研细钻吃透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惠企稳就业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同时,落实落细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等各项稳就业政策,让政策红利最大程度惠及企业。二要谋深谋细服务举措。创新工作思路,精心打造符合本地实际的“2+N”招聘等特色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实现“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畅通服务群众“微循环”,为广大就业群体提供方便、快捷、暖心的就业服务。三要聚焦聚力难题破解。持续推进“四送一服”“接您回家”等专项活动,举办春冬季大型招聘会,筹建农民工服务站西安站,谋划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解决“招工难”问题。全面落实《池州市服务园区企业招工用工实施意见(试行)》,解决园区“留人难”问题。实施“创业池州”行动计划(2021-2025年),着力打造“创业领航”“青年创业”等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拓展就业能力;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拓宽就业路径,缓解“就业难”问题。
(二)坚持民生为本,织牢社会保障网。一是持续扩大参保范围。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大政策宣传,鼓励引导群众提高缴费档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待遇。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核定发放工作。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是提升业务经办效能。做好年初培训经费预算,加大经办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升业务经办能力。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省集中、社会保障“一卡通”综合应用、“皖事通”、“看看社保”等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效率,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堵塞制度漏洞。常态化开展第三方审计工作,确保社保基金监管的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严格落实社会保险责任分担办法,压实部门责任、属地责任,积极化解基金缺口风险。
(三)坚持人才驱动,打好引育“组合拳”。一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建设,着力推动以项目引人才、以产业聚人才、用服务留人才。二是深入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职业培训水平,为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输送“高精尖”技能人才。三是指导县区认真做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释放政策活力;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潜能。
(四)坚持系统监管,构筑欠薪“防火墙”。一是注重源头预防。开展“百名仲裁员下企业”及“和谐同行”企业培育行动,选树一批“金牌调解组织”,健全劳动争议处理三方机制,力争实现纠纷化解在基层,矛盾消灭在萌芽。二是高频专项执法。持续深入开展根治欠薪、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用工等专项执法行动,紧盯新业态领域权益保障,不断创新执法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形成执法严管的强大声势。三是维权保障信息化。扎实推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全覆盖,形成全市“统一指挥、联动处置、集中调度”的工作格局。同时,加速推进县级仲裁院标准化建设,提升全市劳动维权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