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紧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民生为本,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预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三优池州”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20 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抓好最大民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8万人,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10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7%,控制在5.5%以内。一是帮扶监测机制逐步完善。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持续稳定,我局先后建立完善了24小时值班制度、就业形势定期会商研判制度、人社干部进企业包保制度,成立了保居民就业风险应对工作专班,制定了防范和应对大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保居民就业总体预案以及规模裁员应对预案、失业人员帮扶预案等7个专项预案,形成“1+7”工作预案体系,确保保居民就业工作可控可防、顺利推进。二是稳岗政策强力落实。出台《池州市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制定了《稳就业工作方案(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完善了稳定企业主体吸纳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引导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等10个方面具体举措。1-12月份,全市累计发放各项稳就业补贴1.2亿元,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5亿元,为各类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3.8亿元。三是重点群体稳妥安置。大力推进渔民上岸安置工作,确保上得岸稳得住能致富。截至12月底,全市1591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已全部进行了转产转业安置。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到45名高校毕业生赴乡镇基层工作;开发见习岗位1682个,推荐681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依托全省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系统,对本市应届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成功帮助1798名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助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对有意外出务工的,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发放交通补贴,组织“点对点”运输专车112台次,运送返岗复工农民工1409人。出台《关于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的通知》,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四是就业服务不断优化。池州市就业大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展位预定“可视化”、求职“无纸化”、意向点评“双向化”、数据汇总“实时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创新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共开展5次直播招聘活动,并做好我市稳就业政策宣传解读,累计吸引超过10万人次观看。同时积极参加人社部统一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全市举办146场,参会单位1152家,提供岗位 20338 个。在推动网络招聘会的基础上,2月29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放人力资源市场,恢复举办复工复场现场招聘会。截止到12月底,市本级已累计举办“2+N”招聘会465场,进展参会单位5101家次,提供岗位70347个。除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外,还将132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窗口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制定《池州市“四进一促”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人社干部进企业活动,建立领导包保帮扶制度,组织84名人社干部分成26个工作组,深入企业了解用工状况、宣讲就业政策、进行业务指导、协调解决各类问题。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免报直发”工作,推进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始终兜住民生底线,社会保障待遇实现新提高。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8.66万人、10.2万人、13.9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51.5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24%、106.25%、115.92%、111.5%。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池州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较2019年年底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保基金风险防控有力。通过严格落实基金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专项检查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工作。制定《工伤保险管理责任分担办法》和《失业保险管理责任分担办法》,有效缓解了我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全市社保基金累计滚存结余26亿元。三是社保待遇发放规范有序。调整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为4.7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补发养老金4307万元、人均增资约130元/月,1.69万人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发养老金2041万元、人均增资约172元/月。四是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全市累计发放社保卡130万多张,基本覆盖全市常住人口,实现“人手一卡”。全市500多家药店及诊所实现电子社保卡扫码购药的目标。2020年7月份成功上线支付宝“池州人社”生活号,创全省首例。2020年8月31日我市被人社部确定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示范城市(全国共有8个,我市是省内唯一城市)。2020年11月12日,市政府牵头召开了全市惠民惠农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工作推进会,确立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2020年12月21日,省人社厅决定将全省第一张印有“居民服务一卡通”的第三代社保卡首发仪式安排在我市举行。2020年12月29日,全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研究审议了《池州市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责任分工(征求意见稿)》,构建了分工明确、分级负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全力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三)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人事人才水平得到新提升。截至12月底,全市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442人次,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66.13%。 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608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8.7%,新增高技能人才2524人,完成105%。一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规范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工作。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卫生资源统筹配置,落实市属公立医院用人、招聘自主权,推动建立中小学“县管校聘”、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的灵活用人机制。二是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职业技能提长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速推进技工大市建设,2020年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442人次,支付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2869.04万元。印发《2020年度全市职业技能竞赛计划》,组织机电、数控、旅游等多个职业工种竞赛25场,参赛人数2300余人。三是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深入贯彻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全力推进安徽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建立人才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培养人才,全市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增加到11家(其中今年获批3家),共有58名专业技术人员获批省级领军人才。促进柔性引才推动产学研合作,池州九华明坤铝业分别从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毕业生1名,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推动产学研合作;安徽瑞泰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项目,申报设立市322产业创新团队并获批,柔性引进上海机电学院1名专家。
(四)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和谐劳动关系呈现新局面。截至12月底,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95%,集体合同覆盖率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04件,结案690件,结案率97%,调解成功率60%;协调处理各类举报投诉463批次,涉及金额7420.2万元,涉及人数3382人,立案42件涉及364人。一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深入企业开展宣传活动,指导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规范用工管理;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范化,加强仲裁院标准化和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2020年6月,投资59万元的市仲裁院标准化仲裁庭投建成入使用,开启了“互联网+仲裁”新模式。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制定《池州市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办法》,强化制度保障;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展根治欠薪“四不两直”专项督查活动,加密劳动监察执法频度,纵深推进人社领域监察执法范围,有效防范化解劳动领域重大风险;加强劳动保障诚信守法制度建设,向社会公布三批9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典型案件。2020年池州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支队在关于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中取得突出成绩,被人社部予以通报表扬。
(五)精准施策合力攻坚,人社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紧抓工作落实。坚持把中央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巡视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担当,持续深化问题整改,确保所有反馈问题整改清“零”,不贰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人社扶贫“百日行动”,召开全市人社系统脱贫攻坚工作暨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定点帮扶、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数据录入更新等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部署做好迎接省第三方监测评估和市际交叉互查准备工作,集中精力、尽锐出击,打好人社脱贫攻坚收官战。二是多渠道推进就业脱贫。通过开展就业扶贫“春风暖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五专五送”活动,切实把就业扶贫政策细化到村、落实到户、精准到人。完善落实就业扶贫车间包保帮扶、动态调整、定期调度、督导检查制度,取得较好成效。截至12月底,全市54家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563人,其中贫困劳动者653人;为就业扶贫车间发放各类稳就业政策补贴68.17万元。充分发挥扶贫公益性岗位在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兜底安置贫困劳动者就业5243人。三是持续推进技能扶贫。加强贫困劳动者跟踪服务,制定技能脱贫方案,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全面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贫困户的致富手段,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截至12月份底,全市技能脱贫培训1202人,完成率达267.1%。四是落实社保扶贫政策。落实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代缴居民养老保险政策,2020年度,全市共计为52393人代缴居民养老保险金1047.86万元,29127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应代缴尽代缴、应发尽发、应保尽保。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受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和外贸订单企业受到冲击较大。虽然我市出台了社保减免、稳就业补贴等政策,此类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我市就业创业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二是基金支付压力增大。随着扩面空间的不断收窄、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内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加之受养老待遇连年上调、工伤保险支出刚性增长和社保减免政策等影响,社会保险基金总支付压力不断加大。三是技师学院建设滞后。面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我市技工院校建设严重滞后,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加快创建池州技师学院步伐。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全力推动就业局势稳中向好。预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一是积极研判就业形势。紧盯重点企业、突出重点群体、强化重点领域就业监测,常态化开展就业形势跟踪,认真查找就业风险点,强化风险预警预判。二是完善和落实“稳就业”决策部署。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基金补贴等政策,积极推进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三是统筹重点群体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和就业扶持民生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四是加大就业脱贫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加快建设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等载体,发挥好就业扶贫驿站(车间)扶贫作用。五是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接您回家”活动、“春风行动”,常态化推进“2+N”就业招聘活动,打造全天候互联网创业就业平台,多渠道、多方式提供就业服务。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预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万人、10万人、1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到49万人。一是稳定和扩大参保人群。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加强扩面力度,保持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定。二是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认真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力争工伤保险当期收支平衡。三是提高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加强社保经办队伍建设,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提高社保经办人员业务经办能力,努力建立适应群众需要、顺应事业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三)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技工大市建设,加快培养适合我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改革,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稳慎实施各项人事考试工作,确保人事考试安全,为科学精准选人用人提供更加优质的人事考试服务。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大治欠保支执法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不断巩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落地。二是开展劳动监察执法。继续组织开展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建设情况、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以及“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加大对跨区域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长三角地区监察执法协作机制,形成跨省市县(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之间的案件协查机制。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入推进“两网化”管理工作,逐步打造“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服务到企、防范到位”的劳动关系监管体制。大力推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信息化建设,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指挥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互联网+智慧监察”执法模式。
(六)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坚持“参与”和“共享”原则,积极投身长三角一体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深化区域协作,促进更加广泛充分的就业创业。协同推进劳动就业合作领域一体化建设,实现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就业创业政策信息、服务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加快就业创业工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共促高质量就业创业。二是深化区域协作,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机制。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政策衔接人力资源共享,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长三角地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深化区域协作,提升更加迅捷便利的服务水平。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和省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跨区域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高质量建设惠农惠民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全国创新示范城市。四是深化区域协作,共创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强化与长三角地区劳动维权合作,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使池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拿到“辛苦钱”,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深化区域协作,学习更加先进前沿的发展理论。主动向长三角龙头城市、先进地区学习请教经验,在深度对标中借他山之石,悟发展之道,补自身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