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池州市人社局 > 就业培训 > 就业创业

端好就业“饭碗” 托起“稳稳的幸福”

—— 我市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4 15:45
[字体:  ]

从援企稳岗,到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到提供公益岗……近年来,我市打出一系列就业“组合拳”,让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稳。
  援企稳岗 带来政策“及时雨”
  “以前申请补贴需要提交大量材料,现在‘免申即享’,工作人员线上核实后直接拨付,太省心了!”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员工杨娜感慨道,“人社部门的稳岗补贴真是‘及时雨’,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还让我们更有信心稳住员工‘饭碗’。”
  2024年以来,我市通过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一系列“政策大礼包”,帮助企业渡难关,稳住就业基本盘。截至目前,全市已为9695户参保单位减免失业保险费4740.9万元,为3376人发放失业保险金3316.3万元。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定期走访企业,针对制造业季节性用工需求组织专场招聘会。不少企业主动调整生产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开拓新市场,增加就业岗位。“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新增了多条生产线,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杨娜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本次招聘提供工作岗位20个,涵盖机械制造、仓库管理等多个领域。接下来,还有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均益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众多岗位,供大家挑选……”日前,在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章和平与主播一起,通过镜头向求职者展示企业的工作环境,带领观众线上“进企观摩”,让就业触“屏”可及。
  去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这一宗旨主线,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举办各类线下招聘活动的同时,探索实施“直播带岗”新模式,助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直播带岗活动33场,为394家企业提供招聘服务,提供就业岗位16492个,达成就业意向1766人。
  精准帮扶 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社局的实名制帮扶工作非常人性化,这种点对点的帮扶有效提高了找工作的效率。”在石台县康平医院医保办公室,新入职的蒋昱旸正专注地调试医保结算系统。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去年7月,蒋昱旸在当地人社部门进行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而通过提前摸排企业岗位缺口和毕业生专业方向,当地人社部门为康平医院定向推送了蒋昱旸信息,实现了供需精准衔接。如今,他不仅掌握了医保信息系统维护技能,还承担了医院材料库管理工作,月薪5000多元。
  去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通过“1131”模式,即一次政策宣传、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岗位推荐、一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锻炼,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帮扶,共帮扶毕业生3263人,全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率达100%。同时,为2075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311.25万元,为920名来池就业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740万元。
  为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该局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实现岗位信息与毕业生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大赛,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如今,很多高校正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朱州松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205场,达成就业意向8437人。
  公益岗位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一大早,在贵池区唐田镇和平村的村组道路上,38岁的丁宝手持扫帚和簸箕,熟练地清除杂草、拾捡垃圾… …2024年1月,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丁宝成为该村的一名公益岗保洁员。“我母亲残疾,父亲重病,每周都要到医院透析3次。为了照顾他们,以前只能在镇上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丁宝一边清扫道路一边说:“多亏了这个公益岗,让我既能照顾父母,又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更有了盼头。”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 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有效解决了部分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2024年,我市公益性岗位安置人数稳步提升,累计帮助130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我们将不断完善公益岗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开发更多类型的公益岗位,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朱州松表示。
  创业带动 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3月18日清晨,东至县洋湖镇迭山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在该村安徽采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民宿里,服务员赵桂琴正忙着整理房间。“我是贵州人,2018年嫁到东至,之前因为照顾孩子没办法上班。”赵桂琴一边整理床铺一边说道:“现在一个月有5500元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公司总经理陈独满告诉记者,公司在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下,已形成“公司+农场+合作社”多元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保底租金、入股分红、灵活用工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
  距离该公司不远的东至县星焱家庭农场,黑木耳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农场总经理陈峰曾经是陈独满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工作两年后,选择了创业。在陈独满的帮助和创业政策扶持下,他开办了家庭农场,进行黑木耳种植。“今年种了20万棒黑山系列黑木耳,带动附近50名村民就业,采摘季每人每月能挣6000多元。”陈峰说。
  近年来,我市出台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支持和鼓励返乡创业,积极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创业培训、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我市千方百计“稳饭碗”,多管齐下“造饭碗”,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19人,举办各类招聘会1298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85446个,达成就业意向43284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三公里’就业圈及零工驿站建设,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让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朱州松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